迁安市养老服务:多方位支持 网络化高标准服务

来源: 唐山市民政局 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6-06    浏览量:826

   近年来,面对农村人口比重高、经济收入水平低、养老资源结构单一总量不足、养老服务水平不足的现实,河北省迁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立足政策先行夯实基础,全面推进协调发展,示范引导积极扶持的思路,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,提升了养老服务水平,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
  构建多方位支持的制度体系

  近年来,迁安市根据上级政策,结合本地实际,构建多方位的制度体系。2010年6月,迁安开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,全力打造高标准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,根据现行标准,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可以按月领取不低于145元的养老金。着眼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,迁安明确高龄老人养老保健津贴发放标准,80岁-89岁的每人每月100元,90岁-99岁的每人每月200元,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300元。据初步统计,2017年,全市为12715名高龄老人全年发放津贴1587.09万元。

  该市还全面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,为近10万名老年人办理《河北省老年人优待证》。老人持证可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。2008年8月迁安开始执行60周岁以上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,近10万人享受免费服务。

  为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发展,迁安市还落实了养老机构土地供应、税费减免、供水电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,全市已建设民办养老机构29家,养老床位达3132张。及时兑现一次性建设奖补和运营床位补贴,2015年以来,累计发放两项补贴150.62万元,推动了全市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。

  公办养老机构示范带动

  2006年,迁安市打破“一乡一院”的原始布局,建设区域性中心敬老院,把敬老院整合改造作为2006年市政府实事工程。将各乡镇原有的19所敬老院整合为5所公办养老机构,从土地征用到硬件设施,从人员调配到供养经费都足额到位,使全市的养老服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。

  与此同时,连年提高特困供养资金投入,2018年市财政安排特困供养经费1290万元,尤其是集中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在2014年就提高到每人每年7600元,全面保障特困人员待遇落实。

  各公办供养机构还根据老年人的心理、生理特点,开展人文关怀,引进社会工作理念、专业知识、工作方法和技巧,提高供养对象的归属感,实现为老服务由身体照料、生活护理向医疗护理、日常生活照料、康复保健、娱乐学习、心理治疗和临终关怀“六位一体”的专业化服务转变。

  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

  针对社区居家养老需求,迁安市按照统一名称、统一标准、统一标识的工作标准,组建了市、镇乡、村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,采用无偿、低偿、有偿相结合的方式,为老人提供分级服务,因地制宜提高服务质量。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,扶持现有民办养老机构开展日间照料,形成“老年公寓+居家养老服务中心”模式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(居)建立老年一条街、幸福院、村级敬老院,为本村老人提供托老、日间照料等服务,形成“离家不离村(居)”模式。在迁安城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、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,筹资为孤寡、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电子保姆,提供家政服务、生活料理、康复护理、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专业化服务,拓展家庭保洁、搬家等家庭服务,形成“智慧养老服务”模式。

  开展亲情人文关怀服务

  在基本的食宿条件满足后,老年人更多的是关注“软环境”,因此,亲情服务、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。在迁安市的几所公办养老机构,由于员工和院民比较稳定,院方根据实际情况,组织部分有能力的老年人养猪、种菜或学剪纸、纺线以及其他手工;开设手工室甚至个人工作室,通过勤动手、多动脑,让心灵手巧的老人体现自身价值。同时,根据老人兴趣爱好,建立各类活动小组。建立谈话制度,对情绪波动大或发生口角的老人及时谈心、交流、疏导。建立档案,全面掌握老人精神状况,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和人文关怀。